黎盛委員:
你在縣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《關于梭子蟹養殖健康發展的建議》(政協第38號)的提案收悉。經會商縣科技局,現答復如下:
我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,深感責任重大,下屬有關科站進行了深入的調研,認為你反應的梭子蟹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客觀屬實。對于你的關心和建設性建議,深表感謝和敬意!下面重點就三個方面進行論述,希望能使你對我們的服務感到滿意。
一、象山梭子蟹產業的發展歷程
跟南美白對蝦由外面引進不同,我縣梭子蟹人工養殖是自主研發興起的,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由于中國對蝦白斑病的暴發,海水池塘養殖業陷入低谷,急需尋求替代品種,梭子蟹有沙池暫養的基礎,也有廣闊的市場,通過1997年在墻頭低壩高網試養成功的基礎上,加上人工育苗的突破,1998年以后迅速在我縣海水池塘中推廣開來,至2003年,養殖面積達到6.5萬畝,成為農業七大龍型產業之一。2005年,縣政府及時推出三年提升計劃,在產業基地建設,通過池塘標準化改造提升了池塘條件,在技術層面,通過項目扶持,在底增氧技術推廣,自繁養殖技術推廣、大池套養沙池技術推廣、分級養殖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創新性成果,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及至現在,梭子蟹已經霸領海水池塘主養品種20余年。
二、梭子蟹海水池塘養殖產量為什么低
從養殖的成熟度分析,說實話,梭子蟹遠沒達到像南美白對蝦的層級,更不要跟挪威的三文魚比了。
1.沒有良種化,育苗廠及養殖戶自繁采用的都是海捕親蟹,而不是養殖產品的選種。
2.配合飼料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沒有跟上,養殖戶廣泛使用小雜魚和冰凍魚投喂。
3.養殖模式還處于靠天吃飯的初級水平,工廠化和設施化等可控性硬件沒有跟上。
上述三個硬傷,造成我縣梭子蟹產量極度不穩定,一直徘徊在30kg—40kg低水平區域,甚至更低。對蝦和大黃魚都有70%—90%的養成成活率,但是梭子蟹只有5%—8%的成活率,每畝只養成功一百余只成蟹。從養殖的成熟度看,是遠遠沒有達標的。即使技術措施都跟上去,如果沒有解決這三大硬傷,也只是在低水平區間擺動。
按理,這么低的產量,早就應該淘汰了,為什么還能霸領海水池塘主導養殖品種20余年,最大的原因是市場需要,象山梭子蟹收獲季節是1—3月,那時剛好是外海梭子蟹深海徊游期,近海資源缺乏,全國海鮮市場供不應求,價格高,舟山象山養殖的梭子蟹剛好能彌補空缺。市場價格高位是象山梭子蟹海水池塘養殖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。
三、下一步打算
海水池塘是我縣水產養殖的重要舞臺,在產業提升換級的要求和環保壓力下,海水池塘接下去怎么走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。
1.加強調研,提升傳統養殖模式。
鼓勵養殖戶根據池塘和水環境情況適當減少苗種放養密度,不過度追求數量,而是更加注重產量和質量;探索梭子蟹養殖新模式,推進三疣梭子蟹高效綠色養殖新模式研究與示范,提高梭子蟹產量,2023年在象山賽芬水產養殖場試點,取得了7畝593斤的養殖成績。積極引進和培育梭子蟹養殖新品系,探索創新“遠海梭子蟹全人工育苗和池塘養殖”,推進遠海梭子蟹池塘養殖象山試點,2023年在寧海試養成功,畝產60公斤,畝產值7000元,為象山梭子蟹添加新成員。
2.科學規劃,引領新一輪池塘標準化改造。
市縣統籌,政策和技術加持,加大資金、技術等投入,分年度對池塘進行生態標準化改造,從池塘結構改造、從養殖模式養殖品種調整等源頭上加以科學規劃,從而達到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。同時,對不是很適合梭子蟹養殖的港灣區域,轉養青蟹、對蝦等其他品種。
3.科技助力,走出去引進來。
技術服務是水產技術推廣站的重要職能,近幾年,由于水產技術推廣站行政事物繁多,一定程度影響了技術服務工作,下步,我們會合理安排,加強工作力度,結合高校研究機構的信息與技術,定期舉辦池塘健康養殖技術培訓和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活動,通過邀請專家學者、技術人員為養殖戶講解養殖技術、注意事項以及大環境海水變化動態等知識,讓養殖戶及時了解前沿信息。鼓勵本地育苗企業與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,嘗試引進和試養梭子蟹新品種,以豐富養殖產品,提升養殖效益。
同時,積極組織企業“走出去、引進來”,技術部門與梭子蟹聯盟凝聚合力,充分行業橋梁紐帶作用,帶領成員單位、養殖大戶走出去開闊視野,多采納和借鑒外面的先進經驗,把外面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引進來,以提高養殖水平。
再次感謝對我縣漁業產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,希望今后更加予以關注,并提出更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。我們將進一步壓實責任、扎實推進,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。
象山縣漁業局
2024年5月7日
(聯系人:陳挺,電話:1342922583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