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象山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奮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,能耗增速低開高走,全年呈兩位數增長。
一、規上工業能耗基本情況
2023年,象山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等價能耗累計85.63萬噸標準煤,同比增長10.8%,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長3.7%,增幅均居全市第一位。
表1:2023年寧波各縣市區規上工業能耗情況 | ||||
地區 | 等價能耗總量(萬噸標準煤) | 等價能耗增速% | 工業增加值增速% | 增加值能耗增速% |
寧波 | 3556.09 | 1.3 | 6.6 | -5.0 |
海曙 | 69.14 | -8.0 | 0.3 | -8.3 |
江北 | 53.99 | 3.5 | 12.3 | -7.9 |
北侖 | 1067.71 | 7.8 | 5.7 | 2.0 |
鎮海 | 1459.57 | -4.3 | 8.0 | -11.4 |
鄞州 | 119.16 | -1.5 | 4.4 | -5.7 |
奉化 | 64.49 | 1.6 | 5.4 | -3.6 |
象山 | 85.63 | 10.8 | 6.8 | 3.7 |
寧海 | 114.40 | 6.1 | 9.0 | -2.7 |
余姚 | 220.92 | 6.2 | 6.4 | -0.2 |
慈溪 | 293.80 | 5.7 | 6.1 | -0.4 |
二、規上工業能耗運行特點
(一)單位增加值能耗由降轉升
2023年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為0.47噸標準煤,單耗增速一季度、上半年、前三季度分別為-8.8%、3.3%和2.5%,單耗由降轉升,到全年為增長3.7%。分行業看,33個行業大類中,有21個行業單耗不同程度上升。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、專用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46.0%、27.1%和21.4%。分地區看,18個鎮(鄉)街道單耗增速呈現“13升5降”態勢。其中新橋鎮和石浦鎮分別增長54.1%和31.1%,西周鎮(剔除大唐電廠)和高塘島鄉分別下降11.2%和10.0%。
(二)高耗能行業拉動作用明顯
全縣規上工業七大高耗能行業等價能耗合計40.86萬噸標準煤,占規上工業能耗的47.7%,同比增長5.4%,拉動規上工業能耗增速2.7個百分點。其中拉動作用最大的電力熱力供應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,合計能耗32.21萬噸標準煤,占規上工業37.6%,同比增長6.1%,拉動全縣規上工業能耗增速2.4個百分點。
(三)個別企業拉高電力增速
202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電力消費23.94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0.6%,產值同比增長4.8%,電力增速快于產值增速5.8個百分點。主要受大唐電廠、日星鑄業、勤邦新材料、靈峰礦山和象山港水泥等5家高耗能企業用電高拉動的影響,分別拉高電力和產值增速7.3和1.1個百分點。若不考慮這5家企業影響,則電力增6.1%,產值增長4.3%,電力與產值增速差異縮小到1.8個百分點。
(四)新興行業電力增量大
今年以來,在傳統行業用電低增量的同時,新興行業用電量大增。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、計算機通信設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分別增長21.6%、42.4%和10.4%,共增加1.24億千瓦時,占總增量的53.9%,拉高電力增速5.7個百分點。
(五)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
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165.47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3.8%。其中傳統的火力發電145.90億千瓦時,占發電量的88.2%,較上年下降2.8個百分點;風力和光伏發電量19.58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49.4%,占規上工業發電總量的11.8%,占比增大2.8個百分點。其中風力發電14.14億千瓦時,增長76.4%;太陽能發電5.43億千瓦時,增長6.9%。
三、需要關注的問題
(一)耗能企業分布集中度高
從企業層面看,全縣71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,等價能耗超過萬噸的單位共有12家,單位數僅占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.7%,但能耗占到規上工業的58.3%。
(二)區域能源消費量分化明顯
從用能情況看,區域能源消費量分化明顯。我縣用能主要集中在西周鎮、石浦鎮、黃避岙鄉、爵溪街道四個地區,合計能源消費60.61萬噸標準煤,占全縣的比重達70.8%。
(三)節能降耗壓力增大
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、增加值的穩步增長、現代化廠房的建設,能源消費量水漲船高,2023年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由降轉升,比去年同期(-1.1%)上升4.8個百分點,節能降耗壓力增大。
四、相關對策建議
(一)加強重點企業監測
重點耗能企業是能源消費大戶,對全縣規上工業能源消費及節能降耗走勢起著決定性作用,全縣各職能部門應分工明確、協同配合,對重點耗能企業用能情況進行全程監測,并加強分析預警。
(二)推進產業優化升級
行業主管部門應督促企業采用新工藝、新技術、使用清潔能源等措施,踐行綠色低碳生產。一方面要嚴把新上項目的碳排放關,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;另一方面要加快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高產出、高附加值、低能耗產業的發展,推動人工智能、數字經濟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,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等,拓展節能降碳空間,提升綠色低碳發展質量。